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55167C/2022-00051 [ 发文字号 ] 渝口岸物流发〔2021〕23号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成文日期 ] 2021-12-30 [ 发布日期 ] 2022-02-16 [ 体裁分类 ] 规划

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

20211227

(此件公开发布)


物流业是畅通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在统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循环效能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为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现代物流体系,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35年。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织就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畅联全球的现代物流网络,提升经济要素聚集能力、产业辐射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有力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力支撑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基本原则

战略牵引统筹布局。突出多项战略叠加优势,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方向,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依托,强化国际物流组织、区域物流辐射、产业供应链服务能力,形成战略牵引下的物流发展新局面。坚持全市一盘棋物流一张网,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平台搭建、服务体系构建,实现一区两群物流协调发展、供应链一体建设、产业链协同互补

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物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畅通物流要素流动,实现要素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物流市场运行机制,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超前谋划一体组织。顺应国际产业分工和经贸格局调整趋势,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能级提升、区域要素聚集辐射的基础支撑和战略引领作用,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和整体提升物流设施,优化创新一体化物流服务组织模式和营造良好物流运行条件,全面加速物流服务品质、效率提升步伐。

网络融合产业协同。统筹国际国内市场,以国家物流枢纽为主要载体,整合各领域物流信息平台,全面实现信息网络融合。构建分类化、专业化、联动化、平台化、特色化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枢纽分工协作,优化拓展对外物流通道,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围绕现代产业规模化聚集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物流与制造、商贸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通道经济、枢纽经济新范式,培育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品质提升绿色智能。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积极推广使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牵引,推动现代物流高端化、高效化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标准化装备应用,统筹存量与增量需求培育、硬件设施与软环境建设,打造常态与应急统筹发展的绿色智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产业智能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发展目标

2025年,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基本建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内畅外联、多极辐射、多圈网联、结构合理、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国际物流组织能力大幅提升,供应链智慧化水平大幅提高,物流散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物流带动产业发展作用极大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功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和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功能全面彰显,为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作出新贡献全域开放通道体系更加完善,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现代化运作水平高、互联衔接紧密的物流枢纽网络体系,物流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资源要素聚集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枢纽经济增长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流枢纽城市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社会物流总额达4.5万亿元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于10%

、空间布局

重庆引领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核心使命为导向,围绕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国民经济循环,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结合全市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建形成“6+2+1对外物流大通道,“一核一环一带两片区”市域物流总体格局,“五枢纽多节点”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培育18个物流枢纽经济区。

)“6+2+1物流大通道布局

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构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建设形成6+2+1物流大通道有效支撑国家战略,引领内陆开发开放。

6大国际陆海物流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沿江综合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中蒙俄国际物流通道、孟中印缅国际物流大通道和中尼印国际物流大通道全面对接国家“六大经济走廊”,联动国家主要城市群,拓展完善出海出境对外开放通道体系,有力支撑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定位

2大国内陆空物流大通道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动,布局建设经济便捷的跨区域物流网络体系高效对接两大区域的陆空物流大通道强化在全国现代流通枢纽功能的战略地位,有力支撑重庆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定位

1张全球航空物流大通道网以江北国际机场和重庆新机场为核心,建设全方位开放的国际航空骨干网络,强化航线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达性,建成连通世界、辐射全球航空物流大通道网络

)“一核一环一带两片区”市域物流空间格局

依托重庆独特区位条件,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要求构建“一核一环一带两片区”市域物流空间格局。

一核中心城区物流发展核推动港口、铁路航空等资源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建设物流运营组织平台和数据汇聚流转枢纽平台增强国际物流要素集聚运筹功能,大规模承载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国际物流组织、区域物流分拨配送组织和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组织,打造国际物流运营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营组织中枢

一环主城新区物流发展环长寿、江津、涪陵、合川、永川、南川、綦江—万盛、璧山以承接中心城区产业和物流功能转移为重点,优先布局重大物流功能设施,加强区域物流联动,发展以制造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区域分拨配送物流为核心,打造制造和商贸物流中心,形成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中心城区功能向外扩散的重要传接点。大足、铜梁、潼南、荣昌突出门户区位和产业特色,快速增强物流综合实力,协同川渝毗邻地区推动物流一体化发展

一带沿江港航物流发展带。整合长江沿线港口资源,推动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实现港口物流与后方产业联动,引领临港产业转型发展,形成通江达海、首尾联动的港航物流发展带,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两片区渝东北生产制造与港航物流区、渝东南农产品冷链和商贸物流区渝东北生产制造与港航物流区以万州为核心,带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面向四川、陕西、甘肃、湖北等省的大宗原材料辐射和多式联运组织。渝东南农产品冷链和商贸物流区以黔江、秀山为核心,带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兼顾面向贵州、湖南等省进行电商快递和商贸物流辐射,打造优势农产品物流为特色的生态物流中心

1 重庆市现代物流空间格局示意图

)“五枢纽多节点”物流设施布局

依据城市空间布局、存量基础设施等,统筹考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对外物流大通道建设基本格局,构建形成国家物流枢纽为引领、物流园区为支撑、配送中心为补充的“五枢纽多节点”物流设施网络格局,奠定融入全国、全球物流体系的强大物流设施网络基础。

五枢纽承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在两江新区、万州、涪陵、沙坪坝、北碚、渝北、巴南、长寿、江津、璧山、秀山等区县(自治县)布局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

2重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示意图

多节点主要结合各区县(自治县)产业发展和生活物流需求,支持黔江、永川、南川、綦江万盛、合川、大足、铜梁、潼南、荣昌、武隆、丰都、垫江、云阳、忠县、巫山等区县(自治县)布局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以综合服务功能为主,依托重要交通枢纽整合相关物流资源,重点服务全市主要产业集聚区。配送中心结合区县(自治县)特色产业和具体物流需求布局,强化本地服务功能

)“18个多产联动物流枢纽经济区”总体布局

按照物流与产业联动发展要求,围绕全市生产制造业集聚区、商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农产品种养殖与生产加工集聚区布局建设相应物流设施,构建专业化物流系统,实现物流与产业联动融合,在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州、涪陵、沙坪坝、九龙坡、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綦江—万盛、璧山、荣昌、丰都、秀山等区县(自治县)打造18左右具有较强区域乃至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枢纽经济区。

、畅通辐射国内外综合物流大通道

围绕“6+2+1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完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开展规模化、通道化物流运作,提高通道组织服务水平,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地位。

(一)畅通对外物流辐射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强化通道统筹协调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区域服务功能拓展国际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国际公铁联运、跨境公路运输等多元化国际物流组织加密开行重庆至越南、老挝的国际铁路班列,培育开行至缅甸、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国际公铁和铁铁联运班列积极融入澜湄合作机制,发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行车许可证作用,参与TIR国际公路跨境运输加强与广西北部湾港、海南洋浦港广东湛江港等港合作,密切与东盟及通道沿线地区经贸和物流联系,促进通道资源联动共享,全面融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吸引通道沿线物流业务集中化运作,重点扩大电子料件、汽摩及零配件、机械设备及电器、轻工及医药产品、化工原料及制品、有色金属农副产品、跨境电商等进出口物流运作规模。

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高水平建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优化布局线路和境内外集散分拨点,构建中亚、西亚、欧洲沿线物流集结和分拨配送中心,形成“通道境内外物流节点”的网络化班列运作模式提升国际班列综合竞争力,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促进内陆地区全面融入新亚欧大陆桥、中巴经济走廊,建成我国与欧洲、中亚西亚等地区相互促进相互循环的重要战略通道。加大对电子信息产品、汽摩整车及零配件高端装备、药品和医疗器械、高端百货等商品的进口规模,实现班列双向均衡和价值增值。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衔接,推动通道班列与中欧班列线路、班次对接和信息共享打造东南亚国家开展亚欧陆路多式联运的重要平台。

中蒙俄国际物流通道发展壮大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加快建设海外集结点分拨中心延伸覆盖网络。推动中俄两国铁路建立基于中欧班列的统一标准,提升运输时效。推广关铁通测试等创新项目,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培育发展俄罗斯、白俄罗斯往返邮包运输。探索建设中俄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打造境外集采平台和货物集散中心。推动成渝两地运营平台公司同俄罗斯生产制造企业和产业园区运营方合作,搭建物流、贸易、投资一体化服务平台。

沿江综合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大运量、低成本优势,提升江海联运、铁水联运水平加快推动港口岸线整合与重点港口码头集约化运营,联动港口后方产业园区,开展大宗商品和一般进出口商品国际物流组织,培育具有规模增量的物流业务。扩大渝甬等沿江班列开行规模,推动实施长江三峡新通道工程,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物流通道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国际物流运作规模,提升通道综合服务能力。密切与长三角地区物流联系,开展产业链深度合作,牵引形成沿江国内国际循环高效链接的发展格局。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陆空物流大通道。利用重庆笔电等制造业产业基础,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产业与重庆互补优势,借助粤港澳进出口便利条件,开展制造业供应链合作。通过铁路集装箱班列航空货运和高铁货运,构建高端零部件和工业品的陆空物流大通道,促进重庆生产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对接京津冀陆空物流大通道。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规模进口的高品质消费品,以及重庆周边生产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开行至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班列、冷藏班列和航空包机等,推动东南亚、欧洲的高品质消费品与京津冀地区旺盛消费内需无缝对接,提升重庆国际物流组织地位,打造成国内与国际相互循环的战略枢纽支点

畅通全球主要地区的航空物流大通道。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和重庆新机场完善航线网络战略布局,进一步拓展欧洲、北美、中亚、东南亚、澳洲、东北亚等地区的国际航线,加密既有货运航线班次,挖掘客机腹舱带货潜力优先发展全货机航线,支持国内国际航线“窄改宽”,拓展航空中转业务,持续做大航空中转,突出国际化、快线化和精品化强化重庆机场货运物流功能,构筑覆盖全球主要航空枢纽的货运网络,为重庆市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扩张提供支撑。

推动其他国际物流通道的逐步畅通。依托中欧班列成熟的运作基础,利用中蒙俄国际物流通道、孟中印缅国际物流大通道、中尼印国际物流大通道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探索开展国际多式联运运作,形成多元化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3重庆对外辐射物流通道示意图

(二)提高通道组织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铁路直达班列运输。以铁路运输为核心,强化与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节点串接,组织各枢纽节点运营主体,集中开展与铁路的服务需求对接,优先推进适应现代产业组织的高质量铁路班列发展,加快推进货运列车的客运班车化开行和高铁货运,提高铁路干线运输服务水平。加快探索以铁路为主的多式联运单证应用,通过打造适应、引领需求的铁路通道新服务供给体系,吸引潜在中长距离物流需求,提高铁路通道运输分担比例

深入推进国际铁海联运。强化铁路班列运行与北部湾、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区域重要港口的国际班轮船期高效对接,推动通关一体化依托广西北部湾港、广东湛江港、海南洋浦港等港口以及后方物流枢纽设施,提高铁海联运服务水平。

推动发展国际铁路联运与公铁联运。发展中南半岛方向国际铁路班列服务,加强与凭祥、磨憨以及瑞丽陆上边境口岸物流枢纽联动,积极推进两地海关联动,提高通关便利化提升国际铁路联运服务水平。依托边境口岸,提高换装效率,积极发展国际公铁联运。推动跨境公路班车发展壮大,进一步针对特定商品谋划班线班次加密与服务提质,推动集装箱进出境一次性备案,合作探索重庆至东南亚、中亚等地区跨境公路直通。

提高航运干支线集成能力。坚持大船配大线,对接重庆至长江下游大型集装箱船干线班轮、大型干散货船,拓展延伸主要支流航道,发展至上游宜宾、泸州以及乌江、嘉陵江等通航支流上各港口的集装箱、干散货航运支线,加强干支线班期对接、港口作业衔接,形成整体服务系统,打造水水中转枢纽。充分挖掘长江重庆库区段深水航运功能,培育强大库区内循环物流服务系统,引导化工、钢铁等大宗运输需求强度高的产业依托库区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格局。

提升航空通道组织能力。围绕建设成渝地区世界级机场群,优化调整航路航线划设方案,逐步建立与国际航空枢纽和世界级机场群相匹配的空域格局。加快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加强洲际精品航线网络建设,加密欧美航线,拓展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的新航点,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国内直达和枢纽中转航线网络。以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国际航空物流转运中心,培育壮大主基地航空公司,鼓励搭建航班波、开设联程联运航线提升中转效率。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合作平台,加强江北国际机场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合作,开展东南亚至东北亚航线的联程联运业务。发挥高品质航空干线牵引功能,加强国内支线与国际干线物流运作协同,提升中转航空货运组织能力与比例。积极构建“枢纽支线”民用机场布局体系,培育发展“运输通用”机场运营组织模式。增强全货机对骨干网络的支撑,用好客机腹舱运力资源,积极建设国际航空货运大通道。

(三)完善提升口岸服务功能

完善口岸基础设施。优化口岸开放布局,有序推进口岸开放,围绕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完善多层次国际物流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打造对外开放平台体系。统筹市域范围内国际进出口、保税、海关指定监管场地等功能,实现一体化管理,在全市开放口岸积极申报设立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粮食、水果、食用水生动物、植物种苗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满足外向型产业转型升级和内需市场扩张升级对进口消费品的需求

提升口岸开放水平。推动万州机场、重庆铁路口岸正式开放推进重庆港口岸有序扩大开放万州新田港区、涪陵龙头港区、江津珞璜港区、长寿港区等。探索研究公路口岸开放可行性。强化口岸资源整合、功能互补和业务协同,高效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际陆海空口岸资源,优化口岸通关、转关服务,拓展国际物流网络与市场空间,推动口岸经济发展,支撑重庆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四)优化区际交通物流网络

加快建设城市群铁路货运网络。完善江津小南垭和两江新区鱼嘴铁路货运站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国际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构建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路货运主通道,支撑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统筹谋划汽车、化工等产业集聚区和布局拓展区专用铁路货运网络建设,密切产区、港区联系,构建支撑产业布局的铁水货运网络系统。研究开展高铁快运货运业务。在江津珞璜预留重庆铁路枢纽辅助编组站、集装箱节点站布局条件。

完善市域快速分拨配送公路网。加快建设连接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及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综合射线通道,构建互通性强的市域高速公路网,升级改造普通国省道,完善非收费等级公路网络,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开展面向全市的区域分拨和配送服务。

促进港口物流集约化发展。统筹全市港口资源,有序推动港口整合,完善集疏运系统和腹地无水港物流网络,加快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提升航运综合竞争力推广应用重庆水运口岸营商环境优化系统和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打造强大物流枢纽节点设施网络

以重庆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类型为核心,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对内对外干线物流组织功能,提高辐射国际国内服务网络密度和承载能力。围绕交通枢纽、大型产业园区布局建设物流园区,密切与国家物流枢纽干支衔接,提高重庆内部产业联系和对外产品辐射能力。完善配送中心服务城市生产生活消费功能,加强商贸、快递、产业园区物流配套,开展规模仓储和共同配送服务。

(一)建设高品质国家物流枢纽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由两江新区等承载,远期拓展至渝北等区县。依托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园区,完善水运口岸服务功能,补齐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培育水运、铁水联运等干线大运量业务,扩大商品进口规模,主动融入国际物流枢纽网络。加快推进洛碛港及后方园区规划建设,做好土地和空间预留,明确承接果园港及港物流园区功能转移的定位。提升重庆航运和多式联运组织地位,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干线开展集装箱江海、铁水联运组织,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多式联运基地。完善港口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平台航运服务功能,对接上海航运交易所,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运营基地,提升航运物流组织化水平。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由沙坪坝、江津等区县共同承载,远期拓展北碚等区县。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干线物流组织能力,完善铁路口岸功能,拓展保税物流、保税展示、交易结算等功能,扩大汽车整车进口等业务规模,开展区域分拨配送业务,扩大辐射腹地。江津珞璜港物流园区依托珞璜港发展潜力和小南垭铁路物流片区良好业务基础,大力发展铁公水联运组织和区域分拨配送。通过多片区联动打造国际陆路物流组织中心、区域公铁和公水联运基地。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由渝北区承载,远期拓展至璧山。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和两路寸滩综保区完善保税物流、保税展示交易等功能,建立航空物流信息平台、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以大规模进口高端消费品为业务扩张方向,促进重庆临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航空运输、中转集散、保税展示交易、国际结算、电商快递物流等高端物流集中化发展。以重庆机场物流功能区为拓展,打造西部货运枢纽机场,实现航空货运业务协同。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由巴南、秀山等区县(自治县)的商贸物流设施共同承载。巴南依托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以跨境公路班车为基础,开展面向东盟及周边的公路运输组织,建设重庆国际商贸物流城,打造面向东盟的贸易服务总部基地。依托秀山物流园区,重点发展快递物流、电商物流、多式联运等,开展商品交易和物流辐射渝黔湘三省市。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由万州、涪陵长寿等区县共同承载利用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以培育壮大大宗商品、资源循环利用和满足区域内需的临港产业为突破口,提供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分销的供应链服务,打造服务西部腹地的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大宗商品物流组织中心,开展面向临港产业的保税物流、交易结算、期货交割、分拨配送组织等服务。依托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长江航运库区内循环物流服务系统支撑库区产业链延伸做强

(二)完善广覆盖物流设施网络

物流园区。围绕全市的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合理布局区域性市级物流园区枢纽,形成覆盖市域的骨干节点设施网络集群。依托主要沿江港口建设港口物流园区,与依托枢纽港建设的国家物流枢纽功能互补、业务协同,重点支撑临港产业规模扩张和区域水运货物集散。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川渝毗邻地区布局打造川渝物流园区(枢纽),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各区县(自治县)根据各自产业发展特点和物流需求合理布局建设物流园区明确功能定位,完善服务网络

配送中心。以服务区县(自治县)城区生活物流需求为重点,加快完善城市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构建以城市公共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城乡配送网络。整合城市物流设施资源,实现集中化、园区化发展,完善堆场、标准化仓库、自动分拣、冷链设施设备等公共设施配套,鼓励物流配送企业入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依托乡(镇)连锁超市、邮政快递网点、客货站场、供销站点等网络资源,建设乡(镇)配送节点,畅通城乡配送网络。完善主要社区、办公区、商业中心终端配送、寄递设施,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依托农家店、便民店、村邮站、供销社、三农服务站等末端网点,推动村级公共服务点全覆盖。

(三)推动协同化物流服务运营

统筹国家物流枢纽协同运行。重庆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为基础,建立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机制,培育协同高效的运营主体,协同打造国家物流战略支点。鼓励和支持枢纽运营主体以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和国际国内全程一体化物流组织为核心,加快推进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提升物流一体化组织效率。开展跨区域国家物流枢纽间运营主体和业务层级的协同,按照不同类型枢纽功能、通道方向,采取业务对接、战略合作、资本运营等多种手段,提高重庆跨区域物流服务组织能力。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应急物流功能,对接国家应急物流系统。

强化物流节点业务对接。引导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在业务功能、操作规范、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强化节点间业务协作。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加强与重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龙头物流企业平台的对接,做好跨区域枢纽间、市域物流节点间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根据业务对接和服务协同需要统一完善相关技术、功能、接口等。

依托物流枢纽优化城市产业空间格局。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依托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利用龙头港和新田港辐射长江黄金水道沿线港口码头,促进粮食加工、新材料等产业规模聚集,带动临港经济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依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提高生态型农产品全国辐射能力,联动电商物流,打通线上线下流通环节,发展商贸物流枢纽经济。依托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航空物流、临空制造、航空服务等产业发展和规模扩张,培育壮大临空经济。

、创建西部重要物流产业组织中心

以国际物流大通道为主要载体,构建物流运营组织平台,聚集物流资源,强化国家物流枢纽资源整合作用,提高通道整体运行效率,将重庆打造成为西部重要物流产业组织中心。

(一)建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

强化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围绕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核心功能,合理设置任务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发挥重要合作平台和重大事项协调主体作用。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协商联席会议制度,联合“13+1省(区、市)共商形成通道整体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合作与政策协同,凝聚沿线各方力量,共同将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成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

推进通道运营组织各类平台建设。依托陆海新通道运营平台公司,推动在“13+1省(区、市)设立区域运营公司促进通道统筹运营、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加强通道沿线地区海关、口岸、交通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通道公共信息平台。建立通道物流要素交易平台,以集装箱共享调拨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培育全通道挂车、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载运设备统一市场,做大做强租赁、交易等业务,加强制度设计和服务创新,提升通道物流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和循环共用水平。

提升通道整体组织水平与服务质量。依托通道主枢纽、辅枢纽和干支联动节点,强化分工协作与联动组织,培育规模运作的通道服务和区域辐射支撑网络。全面提升区域合作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发展多种模式国际联运产品,加密线路班次,扩大重庆始发跨境集装箱班列、专列、公路班车规模。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其他出海出境大通道物流组织联动,打造重庆多通道中转联运组织中心。引导企业加强通道海外节点建设,强化内外联动,提升国际供应链服务功能。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扩大通道对遂宁、南充等节点城市的区域分拨网络覆盖,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加快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整合航运交易平台。以重庆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库区内循环物流服务系统建设为依托,加强全市港口航运平台业务整合,打造统一的航运交易平台,拓展增值服务功能。加强长江上游航运市场资源整合,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密切联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强化江海联运业务协同,加强与沿江其他港口航运组织平台信息互联互通,打通长江黄金水道数据链条,支持上下游航运一体化组织。加强与航运企业、货代企业、无船承运人等合作,高质量组织干线班轮运输服务,整合干支配业务。发掘平台大数据价值,精准提升航运服务。

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全市港口聚焦细分市场合理分工,利用航运交易平台进行数据挖掘,为港口明确功能定位、巩固开拓市场和优化结构功能布局提供数据支撑。推动长江干支流港口资源分段整合,打造系列化港口服务品牌。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合作,推动上游港口货物在重庆港口散改集、小转大。加强航运平台与港口业务平台对接,统筹沿线港口航线开行和业务协作。鼓励港口之间、港口与航运企业之间依托国家物流枢纽进行资产整合,提高协作发展水平。鼓励重要港口培育干支配一体服务资源与增值服务功能整合,强化供应链集成能力,提高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水平。

提高航运服务水平。加快实施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加强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准确掌握长江过坝实时信息,引导港口、航运企业优化航运组织。加强与上海、江苏等重要港口协作,推动到发班轮、货物信息共享,提高班轮作业效率。对接上海港国际航运业务,推进通关一体化,完善运港退税政策,打造国际江海联运重庆品牌。统筹协调航运服务与库区重化工业和临港产业布局关系公共码头与货主码头,打造功能强大的库区航运物流服务供应链。

(三)提升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运营组织水平

持续提高通道物流组织效率。以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公司主体,打造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加强通道货源组织,优化班列线路班次,在提高对周边区域资源整合和辐射能力基础上,稳步扩大开行范围。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强化货物集拼、集成能力,进一步提升班列实载率。发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支撑作用,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航空大通道间的服务对接,增加物流服务选择,形成通道物流网络化协同和规模放大效应。加强与区域网络衔接,扩大通道辐射范围。加强成渝地区中欧班列合作共建,按照“近、中、远三步走发展思路,形成统一发展、提质增效、创新融合新格局巩固提升中欧班列(成渝)作为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品牌的地位和影响力带动两地通道与物流、贸易、产业的融合发展

引导通道与沿线产业相互支撑发展。发挥通道品牌价值和规模效益,打造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扩大笔电等产业与物流融合发展的协同效应,延伸契合通道方向的关联产业、产品物流服务链条,提升通道综合服务能力,支撑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提高通道带动产业布局发展能力,吸引对通道物流服务具有潜在需求的产业沿通道布局,引导原材料、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就近配套,提高产业布局集中度,增强对通道运行的市场需求支撑。加强通道运行的商贸、金融、信息等服务集成,提高物流服务附加值,营造产业提升发展和价值增值的物流环境。

(四)培育发展航空物流枢纽运营平台

搭建航空物流平台。依托重庆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航空货运组织平台,整合全市机场航线资源,根据细分市场进行航空物流产品整体设计,创建统一品牌,对接分散的航空物流需求,提高重庆航空物流组织化水平。支持平台主动对接四川航空物流资源,协调线路开辟与班次安排,协商共建区域航空网络,营造高端产业发展的航空物流环境,共同做大做强西南地区航空物流市场,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航空物流网络规模效应。

完善航空枢纽功能。引进专业航空物流企业,培育壮大全货机航空运输市场,支持企业加密航线网络,鼓励发展客机腹舱带货。加快快递、电商、跨境电商、冷链等航空物流需求资源聚集,发展专业化航空物流服务,加强供需匹配。强化航空干支中转组织,加强地面衔接物流体系建设,发展对接航空干线的“卡车航班”等服务,打造覆盖西部的航空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强化重庆新机场航空货运功能发展基地航空公司,探索依托网络型物流企业重构航空网络组织结构,打造轴辐式航线网络,提升重庆航空枢纽地位。

推动临空经济融合发展。结合机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统筹谋划临空产业布局与发展,加强与航空物流设施空间协同。依托高品质航空物流服务环境,积极发展航空物流、跨境电商、临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维修、国际会展、总部经济等航空关联产业,提升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水平。吸引大型航空物流企业入驻,构建规模化、网络化航空快递服务体系,推进航空物流分拨中心建设。推动航空物流服务深度嵌入临空产业供应链,提供定制化服务,打造航空物流与临空经济融合发展新范式

、构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供应链服务体系

引导物流服务嵌入区域重点制造、商贸产业链条,推动区域供应链优化重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完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

定制打造重点产业供应链物流服务系统。聚焦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材料、消费品工业等重点产业,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工厂等智能化生产体系建设和产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推动制造业物流与生产、营销金融、信息等发展要素深度融合,定制打造重点产业供应链物流服务系统提升制造业生产流通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公共服务系统。以国家物流枢纽产业服务功能区为核心载体,联动工业园区布局,深化制造业企业与贸易、物流、金融企业合作加快建设公共型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组织服务体系,打造高度集成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发挥物流枢纽对产业集聚扩张发展的引领作用,打造集进出口、集中采购、区域分拨、高端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的物流服务平台。

提升专业供应链物流集成服务。以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产业为重点构建面向全产业链的专业物流供应链组织服务系统,实施从集中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分销、逆向物流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物流供应链,加强国际班列、航空物流等高品质物流服务保障,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完善装备制造、材料化工、消费品工业等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网络,推广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运输管理等模式,提高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

(二)打造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

完善大宗物流基础设施。结合全市钢铁、冶金、石化、能源、养殖、造纸等产业空间布局,引导铁矿石、煤炭、钢铁、石油化工及产品、粮食和林木等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存储、中转、交易、流通等需求集聚整合。进一步完善果园港、珞璜港、长寿港、龙头港、新田港等物流枢纽大宗货物作业设施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作业效率,保障大宗货物高效流转。优化“陕煤入渝”储备转运设施。

提升大宗物资供应链服务水平。聚焦煤炭、金属矿石、钢材、粮食等大宗物资,构建具备在线交易、实物交割、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的大宗商品采购交易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与物流服务平台,创新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仓单质押等服务功能,开展行业综合指数、商品价格指数、物流指数等信息咨询增值服务,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

优化大宗物资物流组织方式。提高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大通道对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物流的承载能力,完善物流组织功能,加快物资周转,提升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枢纽和干线运输企业为主体,主动对接大货主、大客户,推广定制化物流服务。发展铁路散粮运输和煤炭、矿石等重载运输,研究利用集装箱班列开展高附加值的粮食、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

(三)赋能商贸与电商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

加快推动传统商贸物流转型升级。以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功能区为主要载体,加强干支衔接,建设覆盖全市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满足城市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和辐射西部地区强大国内市场需要。统筹“一区两群”发展需求,整合和转型升级既有市场群,有序引导大型生产、生活资料交易市场向中心城区外转移,提高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商贸物流产业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商贸物流产业集群与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线上线下融合联动,扩大国际国内辐射能力。

建设支撑商贸与电商发展的高效物流体系。重点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消费品、跨境电商主要品类等,提供集原材料采购、加工、包装、物流、分销、金融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和供应链服务,带动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主动承接和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物流产业集群。鼓励大型网络化、平台型电商物流企业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立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和区域性快递转运中心。加强国家物流枢纽对商贸、电商、物流等信息资源和业务整合,为电商提供广覆盖、强辐射的专业物流服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完善通关、保税、结算等功能,提高跨境电商物流一体化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深入推进“快递进村”行动,打通特色农副产品电商物流“出村进城”末端微循环。

构建开放共享跨境电商物流体系。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放平台节点,集聚跨境电商企业、进出口供应商、国际贸易商、国际物流、保税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报关报检等要素资源,打造境内外双向互动、服务国家“优进优出”战略的国际跨境电商物流体系。鼓励国际流通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设立保税仓库、“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打造境外商品物流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发展跨境电商O2O模式。鼓励本土龙头电商物流企业布局建设海外物流基地和仓配中心。

、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加快发展

结合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等特点,着眼资源禀赋与优势产业,聚焦物流短板,按照智能绿色、安全韧性等发展要求,加快推动重点物流领域发展,加大市场主体培育,促进全市物流服务突破升级。

(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加快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加快补足多式联运转运设施、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体系等短板,推动铁水、公铁、公水、公空、空铁等多类型联运功能区建设,提升枢纽多式联运服务能力。鼓励市内现有铁路专用线转型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建设铁路专用线,加快万州新田、涪陵龙头等港口和港区铁路专用线以及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强化与公路港、工矿厂区物流设施的联动对接,完善甩挂运输网络,打造多式联运分级、分类节点设施体系。

创新优化多式联运组织服务。以国家物流枢纽运营主体为核心,加强与港口、航运、铁路等企业合作,用好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平台,培育打造具备全网络组织运行能力的多式联运经营人。以供应链整体协同组织为基础,优化集装箱联运组织方式,创新全程门到门联运服务产品。大力推广铁水、江海、陆空联运,开发面向西部地区的铁水联运精品线路。加强与上海、广东、广西、江苏、海南港口合作,加密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渝甬班列,根据市场需要开发更多铁海联运线路。拓展集装箱水水中转业务,开发公共支线。研发推广江海直达船型,发展江海联运。发展“卡车航班”和空铁联运,拓展空港型枢纽辐射范围,形成联结腹地园区、企业的陆空联运网络。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实现“一单到底、货达全球”。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持续深化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组织方案创新研究,加大推广应用。推动标准化、集装化运输装备升级换代,广泛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多式联运新模式。

协同推进国际多式联运发。以国家物流枢纽为载体,支持成立国际多式联运联盟。依托重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通道的铁路、公路、港口、民航、口岸等物流信息资源整合,推进信息开放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国际多式联运运行组织与决策支持。推进完善国际多式联运协调机制,推动技术标准、单证票据服务规范、作业流程、运输规则等有效接轨。

(二)加快发展冷链物流

完善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布局建设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补齐产地、终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打造互为补充、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现代冷链物流网络体系。全面融入国家“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强化冷链运输一体化运作,推动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冷链物流规模化、通道化运作。健全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深化冷链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业态、模式、组织与技术创新,提升协同化、平台化服务水平,拓展上下游产业价值空间。依托全市智慧口岸物流信息平台,搭建完善重庆城乡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冷链物流节点冷库、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商贸连锁企业、重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基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上云,强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全过程监控,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推动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冷链物流监管机制,推进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及跨区域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创新监管手段,推动冷链物流智慧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渝溯源”进口冷链监管平台,建立健全冷链物流溯源体系。

加快冷链物流业态与运营模式创新。推广冷链流通包装、冷藏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冷链设施建设运营和冷链物流操作流程,提高标准化冷链流通率。鼓励企业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探索发展铁路冷藏车厢加挂、国际国内集装箱冷链班列等服务模式,积极发展航空、公路冷链物流,扩大冷链物流干线运输规模。支持一、二级冷链物流节点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发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社区家庭厨房”等新模式。加快区县(自治县)特色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功能与服务升级,培育发展大型电商、连锁商超及消费终端冷链直供模式。做大做强医药冷链物流,重点聚焦进口医药分拨等领域,鼓励发展冷链运输、低温多式联运,创新共享医药冷藏箱等新模式,打造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高品质医药物流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冷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强全程温控和信息追溯,提高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

(三)推进城乡物流发展

加快完善三级城乡配送体系。依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产销集中区、生活消费集聚区、中转分拨节点,优化城乡配送网络,建设若干个资源共享、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有效衔接的分拨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健全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和村级公共服务点等三级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完善区域“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一体服务体系,构建组织化程度高、层级合理、高效率、低成本的城乡配送服务体系。

培育发展城乡共同配送服务。以大型网络化电商、快递、商超、城市配送、邮政、供销社等企业为主体,培育一体化共同配送服务组织,加快推动城乡物流服务均等化一体运作。鼓励配送企业业务合作与联合经营,开展多领域共同配送服务网络化协同,提高配送企业运力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共同配送市场规模,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共建城市配送公共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技术,高效整合城乡配送需求,优化运力资源供给,推进城乡配送供需精准匹配。积极推广基于大数据管理的前置仓统一配送、中央厨房等新型配送服务模式,发展“同仓共配、末端共享”智能配送模式,构建智能网络运行体系。推广应用智能快(邮)件箱,完善城乡智能物流配送体系。

补齐城乡物流设施与服务短板。推动主城都市区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打造城乡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区县及农村地区物流集散网络资源整合,对接区域内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衔接主干网络,积极融入全市物流网络。推进县域公路客货运场站、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等设施与邮政快件处理场所集中布局,加快邮政、交通、供销、快递等系统融合发展,建设多站合一的县域物流网点,整合站点和班线网络,统筹配送线路和物流时效,开展“定时、定点、定线”货运服务,提升县域城乡物流配送水平引导全网型快递、电商等平台企业对接邮政物流服务系统,通过联盟、合资等方式,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沿途取送、循环配送等物流模式。推进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发展农产品产地到销地直销配送,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

(四)挖掘库区物流潜力

打造库区深水航道物流系统。用好三峡库区深水航道资源,加强坝上港口码头之间的协同联动完善航线网络,发展库区内循环深水航运服务。优化港口后方物流园区布局建设,强化大宗物流、制造业物流服务功能,完善三峡库区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系统。科学合理确定采砂点,结合长江上游地区工程项目、城镇建设等需求建设三峡库区大宗商品循环物流系统,减过坝运输压力。引导三峡大坝坝上地区产业链就近配套和供应链就近布局,推动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在三峡库区范围内形成生产和物流内部循环,缓解货物过坝压力。

做大做强库区产业链供应链。依托三峡库区深水航道物流服务系统打造的低成本、高效率物流环境,提高库区钢铁、化工、汽车制造、矿建等产业发展规模与质量,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支撑三峡库区供应链物流发展壮大。支持三峡库区深水航道物流系统服务内需市场,以周边500公里范围为重点,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吸引辐射作用,对接长江航运、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国际货运航线等既有通道化物流服务平台,扩大三峡库区深水航道物流系统辐射范围,培育网络化经营物流龙头企业,构建以三峡库区为核心服务区域,覆盖坝上、辐射西北广大地区的内需导向型产业物流服务系统。

(五)创新应急物流发展

建立协同运作的应急物流响应机制。以专业物流企业为主体,联合交通物流行业协会及公益组织、志愿团体等,组建社会化应急物流储备力量,平时服务、灾时应急,建立系统性应急响应机制。预判重庆应急物流响应情景,分类分级制定应急物流预案,细化管理操作流程、资源投入结构、运行组织方式等,明确分工职责,加强应急演练,明确平时转急时转换条件,确保应急状况下管理链路通畅,行政指令与企业运作无缝衔接。重点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和重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联动物流企业和其他社会物流平台,建设应急物流快速响应和调度系统,对接国家应急物流运行系统。探索应急物流系统嵌入常规物流运行系统方案,发挥骨干物流网络一体化运作能力,推动干、支、配、储各环节协同运行,保障应急状态下,物流要素齐备、通道顺畅、运行高效。完善技术应用、服务标准、付费补偿、追责评价等保障机制和运行体系。

优化应急物流资源储备。补足应急物流仓储、运力资源等短板,优化全市应急物流储备结构,引导应急储备物资向便于开展干线运输、快速集散、多向调运的国家物流枢纽设施集聚,区县(自治县)内实施多点分布布局,形成区域全面兼顾、政企能力整合、快速网络协同的应急物流储备结构。积极申报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协调产能布局与物资储备,完善供应链保障体系。建立应急运力储备池和企业名录,实现急时运力充足供给与快速调用。

加强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建立互联网企业大数据资源合理利用机制,提高利用大数据对物流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预研、预判能力,缩短响应时间,为应急状态下生产、流通、物流的合理组织提供全链条数据化引导支撑。

(六)优先发展智慧物流

加快构建以“1+5+N为核心的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建设重庆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全市一体化的“物流单一窗口”统筹水、公、铁、空、园区资源,满足市场主体一次委托、全程服务、门到门交接的多式联运需求。建设五大功能型物流标准化服务平台,建立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物流园区五类物流枢纽信息标准体系,形成五类标准化功能模块。支持各类商业平台与重庆市物流信息平台对接,全面提高全市物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机制,实现1+5+N平台之间,以及跨区域物流信息高效流转。以物流信息平台为牵引,促进数字物流、智慧物流蓬勃发展。

完善智慧物流设施装备建设。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商贸等领域应用,加快云(云计算)、网(宽带网)、端(各种终端)等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物流基础设施。支持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加大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等智能载运工具的应用,鼓励RFID等技术在医药、集装箱、冷链、不停车收费系统、口岸大通关等领域集成应用,提升仓储、运输、配送、分拨、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

加快“互联网高效物流服务发展。完善电子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建设智慧口岸。支持企业建设各类社会物流平台,发展车货匹配、运力优化、仓储交易、供应链等一体化、智能化综合物流服务。构建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决策服务系统,加快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消费者需求挖掘、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和市场决策等智能化服务。通过重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布全市通用基础类、公共类、服务类及专业类物流标准,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七)促进物流绿色发展

构建绿色物流供应链系统。大力倡导绿色制造,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在汽车、电器电子、通信、大型成套装备及机械等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强化供应链绿色监管,贯彻执行运输、装卸、仓储等环节的绿色标准,鼓励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扶植绿色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制造供应链体系。积极推行绿色流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鼓励流通环节节能技术应用,培育一批集节能改造和节能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绿色流通企业。

鼓励物流设施和运行模式绿色创新发展。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整合集聚全市物流设施、企业、组织和信息资源,实现行业集约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和铁水联运。优化运输组织,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货物集聚功能,提高干线运输整船、整列、整车发货比例,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信息化水平,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推广应用绿色物流技术。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应用,推广LNGCNG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和装卸设施,鼓励应用新能源运输配送车辆,配套建设加气站等绿色交通能源设施。采用绿色仓储技术和节能装备,提倡绿色包装、简单包装,鼓励包装材料重复使用与回收利用,推广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循环利用。逐步完善能耗和碳排放监测、检测、认证制度,加快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

加快建立逆向物流系统。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提高资源再生及循环利用水平。鼓励建立基于供应链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建设线上废弃物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重点针对电器电子、汽车产品、轮胎、蓄电池和包装物等产品,优化供应链逆向物流网点布局,促进产品回收和再制造。

(八)拓展物流金融服务

推进物流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出海出境通道,深化铁路运单和铁海联运“一单制”试点,研究探索解决铁路运单物权化凭证问题,扩大铁路运单在贸易结算融资业务中的运用,开展单证融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发航运金融产品,开展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业务。支持保险机构开展物流相关保险,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对接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试点开展应收账款票据化、标准化票据、票据经纪、票付通等业务创新。

推动物流金融数据建设。以西部数据资产交易场所建设为契机,鼓励建设跨区域物流金融数据库,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物流贸易信息平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探索建设集境内外货物物联网监管、投融资对接及市场化融资增信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对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

优化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按程序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探索联合建设成渝银行间债券发行辅导平台,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九)培育物流市场主体

引进国内外较强竞争力物流企业。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快引进全球50强和国内50强物流企业,吸引具有全程物流组织能力的网络型物流企业、细分市场专业化物流企业和代表未来技术方向的智慧型物流企业进驻重庆。放大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吸引国际国内优质多式联运、电商物流、快递快运等企业来渝设立西南地区总部,打造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聚集的总部基地,提高境外物流市场资源配置能力。

加大本地龙头物流企业培育。深化物流领域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盘活国有企业物流设施、港口、仓储、车辆车队等存量物流资产,增强国际物流竞争力,提高物流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增强本地物流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壮大本土5A级物流企业、全国百强物流企业队伍。支持本土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拓展国际物流和供应链服务。

支持中小物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落实国家和全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激发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活力。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专属信贷产品及优惠利率贷款,降低资金成本。鼓励创新创业基地、“双创”孵化器运营单位为物流个体工商户减免物业租金,对物流企业实行优惠电价,降低用房用能成本。推动按单位参保企业职工养老、事业、工伤保险的物流个体工商户参照中小微企业政策享受一定额度减免,降低人工成本。进一步简化物流企业证照审批手续,对物流模式创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降低制度性成本。

推动形成各类物流主体协同发展格局。鼓励各类物流企业加强业务合作,形成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物流企业协同发展格局。支持平台运营、通道运营、枢纽运营、区域分拨、仓配一体化经营等物流企业,加强上下游协作,提供全过程物流服务。支持长江航运、远洋航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货运代理等物流企业,加强多式联运协作,开展“门到门”运输服务。支持物流与制造、商贸、农业生产、信息服务、金融等企业加强供应链协作,探索物流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支持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开展跨境、跨区域合作,提供网络化物流服务。

八、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坚持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科学研判重庆市冷链物流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为宏观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十四五”时期重庆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等内容。实施本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建设和运营可能出现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规划实施的物流设施项目应按照相关法规制度,严格实施噪声控制、节能减排、环境影响评价、节地评价等工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物流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考虑物流设施的全生命周期,构建绿色物流发展体系,处理好规划实施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大力促进节能减排,有效降低物流的能源消耗,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优化交通物流结构,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货物运输方式,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物流运输体系。项目运营期间,加强物流项目建设运营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污染物等排放,有效防范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推动全市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全市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本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加强组织协调

发挥好重庆市口岸物流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市政府口岸物流办要加强口岸物流领域工作的统筹协调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推动口岸物流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确保规划落地见效。完善市、区县(自治县)等多级多部门统筹协调合作机制,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协同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各区县(自治县)政府部门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企业、各社会组织等主体作用。推动行业协会深度参与行业治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完善政府决策,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助力规划落地推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实施效果适时启动对本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或修订。

加大政策支持

深化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调整鼓励和优惠政策,探索建立考核机制,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水平。加强物流用地支持完善物流设施用地规划,促进物流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重点保障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强化法规制度保障,确保物流用地规模、土地性质和空间位置长期稳定。鼓励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资源用于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利用铁路划拨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研究合理设置物流用地绩效考核指标。发挥国家和市级专项资金作用,支持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应急物流等领域建设,优先支持列入物流业规划的重大项目鼓励各区县(自治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支持物流发展政策。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骨干物流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资金流向创新物流企业。鼓励开展物流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拓展市场化主动融资渠道,稳定企业融资链条。

附件下载:

关于印发重庆市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重庆口岸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