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
[ 索引号 ] 11500000MB1955167C/2022-00139 [ 发文字号 ] 渝府办发〔2022〕80 号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成文日期 ] 2022-07-12 [ 发布日期 ] 2022-07-28 [ 体裁分类 ] 规划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重庆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重庆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712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冷链物流有关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肉类、果蔬、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疫苗、生物制剂、药品等冷链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业态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已成为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的重要新兴力量。

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十三五末,全市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肉类、果蔬、水产品、牛奶生产总量达2794吨、年均增长3.6%。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冷链物流需求持续增强,在生产和消费两端的共同推动下,冷链物流快速发展,2020年冷链市场交易额达864亿元,较2015年增加193亿元、年均增长5.2%。冷链流通率、冷链流通环节腐损率分别为46%18%,较2015年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降低5个百分点。随着出海出境大通道和开放口岸、海关指定监管场所等加快建设,国际冷链物流规模持续扩大,进口冷链产品规模达96万吨。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全市冷库库容达526万立方米,较 2015年增加328立方米、年均增长9.7%,其中中心城区冷库库容达242万立方米、占全市52%;冷藏车保有量约2700辆,比2015年增长130%;基本形成以冷链物流交易市场为主,冷链加工、运输、仓储为支撑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11十三五期间全市冷库库容趋势图


现代冷链服务主体日益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全市规模以上的冷链物流市场主体达400家。重庆明品福集团、重庆万吨冷储公司、重庆医药集团、重庆友生活公司等企业快速发展,新世纪、永辉超市、顺丰冷运、盒马鲜生、京东物流等企业生鲜冷链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随着电子商务、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在生鲜电商、新零售、新餐饮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下,冷链物流发展日趋多元化,生鲜电商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业态不断发展,呈现出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市场型、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直销型与第三方物流全面融合发展的冷链物流模式,构建了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持续推动消费不断升级。

冷链物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市相继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5 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207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冷链物流发展政策操作办法(暂行)的通知》(渝口岸物流发〔20219号)等政策文件,加强了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引导,加大了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投入,开展了全程冷链物流可追溯试点,强化了对冷链物流监督管理,为全市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目前,重庆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规模化、系统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突出表现在:一是缺少统筹规划,区域结构失衡。规划引领不足,既有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呈现出城区强、农村弱”“销地库强、终端和产地弱”“低温库强、高温库弱等特征,低水平服务供给过剩,超低温、变温、冷鲜库等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对新发展格局下的消费结构升级支撑引领能力不够。二是基础设施不强,有效监管不足。产销两端冷处理设施少,冷链运输环节监管缺失、冷藏车数量偏少,新能源冷藏车发展相对滞后;冷链物流监管制度不全,全链条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三是服务能力不足,冷链覆盖度低。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高,各个环节信息资源有效衔接不足,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衔接转换效率较低,冷链物流的服务质量不高等。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是我市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我市冷链物流发展面临众多历史性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给冷链物流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国当前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出海出境国际大通道日趋完善,国际贸易往来推动食品进出口规模和国内国际冷链物流标准有效衔接,助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居民消费扩大升级,为冷链物流发展拓展了新空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需求不断升级、冷链消费能力和意愿持续增强、消费习惯由生鲜消费向冰鲜冷链消费逐步转变,冷链物流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保障高质量消费增长的市场需求、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冷链物流现代服务体系迫在眉睫,要求冷链物流加快提高服务水平、适配新型消费。

智能技术不断更新,为冷链物流发展释放了新动力。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推广,智慧物流有效赋能冷链物流各领域、各环节,设备设施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以及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加速释放新动力,为实现冷链物流全链条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提供有力支撑。

冷链产品安全和疫情防控,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冷链产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前,冷链物流断链”“伪冷链等问题依旧突出,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冷链物流承担着保疫苗安全配送和食品稳定供应的艰巨任务,迫切要求提高运输、仓储、加工专业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市场运行,不断完善全程冷链追溯体系。

碳达峰碳中和,对冷链物流发展明确了新任务。冷链物流仓储、运输等环节能耗水平较高,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面临规模扩张和碳排放控制的突出矛盾,更加需要加强绿色节能设施设备、技术工艺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绿色节能设施,加快减排降耗和低碳转型步伐,推动冷链物流运输结构调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冷链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补齐城乡冷链物流短板、畅通通道运行网络、健全监管保障机制,构建形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提高冷链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效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到位不缺位,有为不越位,在规范行业运行秩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更多向冷链物流基础薄弱环节配置,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夯实行业发展基础。

需求导向,合理布局。准确把握冷链物流发展的趋势特征,突出问题导向,明确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综合考虑冷链产品生产布局、人口分布状况等因素,立足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优化空间布局和冷链基础设施配套,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生产生活需求。

统筹推进,分类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冷链物流运行、服务、监管、支撑体系建设,优化冷链物流设施空间布局与运行网络结构。针对生产流通环节、品类等特点,因势利导,精准施策,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品类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提质增效。坚持创新发展,注重科技赋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冷链物流行业集聚,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冷链物流技术工艺、业态模式、经营管理、监管方式创新,提高服务品质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行业运行效率和发展效能。

绿色智慧,安全可靠。顺应碳达峰、碳中和需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冷链物流各领域、全过程。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冷链物流运行管理和治理方式变革,提升行业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坚守安全底线,压实各方责任,强化行业监管,完善冷链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冷链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增强冷链物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服务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冷库库容规模达880万立方米以上,冷藏车保有量达5000辆,肉类、果蔬、水产品等适冷商品冷链处理率分别达85%30%85%,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日消费1千克冷链商品需求。

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建成5个一级冷链物流节点、30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N个三级冷链物流节点,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乡、联通国内外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满足城市居民2公里以内、农村居民5公里以内采购冷鲜食品商品需求。

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冷链设施区域布局更加优化、结构发展更加合理、功能类型更加完善。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冷链物流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培育23家竞争力较强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

监管体系更加完备。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基本实现肉类、果蔬、粮油、红酒、海鲜、药品疫苗等商品冷链物流全覆盖,政府对冷链物流的行业管理全链条,企业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全程无断链,市民扫码了解冷链全环节,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精准高效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

专栏 1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主要指标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基础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章 构建一区两廊多节点冷链物流新格局

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立足重庆大山大江的地理环境、西密东疏人口分布特征,构建以主城都市区为核心,渝东北、渝东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为支撑,三级冷链物流节点为支点,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互补、链条完整的一区、两走廊、多节点现代冷链物流发展新格局。

31重庆冷链物流空间布局图


第一节 建设主城都市区冷链物流核心区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连锁超市、大型食药品生产基地等,以中心城区消费能级提升为引领,以主城新区食药品生产消费为支撑,加快多功能、标准化、国际化、绿色化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畅通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冷链产品便捷高效双向流动通道,提升铁公水空冷链物流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强化应急冷链物资储备保障和冷链产品价格宏观调控功能,打造内陆国际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力争2025年主城都市区冷库库容达583万立方米,基本实现“1小时冷链产品配送圈”。


专栏2 主城都市区冷链物流核心区空间布局 

第二节 建设渝东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

以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万州等区县 为核心,建设一级节点冷链物流设施,推动“万开云”冷链物流 同城化配送,辐射带动梁平、城口、丰都、垫江、忠县、奉节、巫山、巫溪等区县,构建渝东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依托渝宜高速、沿江高速等,加快畅通中心城区与渝东北城镇群之间的快速综合射线通道,建成区城“3小时冷链产品配送链”。力争到2025年渝东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冷库库容达176万立方米以上。

专栏3 渝东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空间布局

第三节 建设渝东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

以渝东南中心城市黔江和渝东南桥头堡城市秀山等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为核心,提升黔江、秀山在武陵山区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辐射带动武陵山区,构建渝东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依托渝湘高速、重庆至张家界高速等,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与渝东南城镇群之间的快速综合射线通道,建成区城“3小时冷链产品配送链”,力争到2025年渝东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冷库库容达72万立方米以上。 

专栏4 渝东南冷链物流发展走廊空间布局

第四节 构建三级冷链物流网络节点

依托各区县集聚效应和资源禀赋,布局建设5个一级冷链物流节点、30个二级冷链物流节点,完善N个三级冷链物流设施节点,形成“5+30+N”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冷链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专栏5 三级冷链物流节点网络布局


第四章 搭建“四向四式”冷链双循环通道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眼国际国内市场和城、乡消费群体,统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式联运,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冷链物流双向循环通道,促进冷链物流规模化、通道化、网络化运行。

第一节 构建七条冷链物流骨干通道

全面融入国家“四横四纵”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沿江综合立体、航空等4条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依托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消费群体及边境口岸功能,积极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2条冷链物流骨干通道,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促进区域冷链物流协同发展。 

32 重庆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空间布局图
专栏6 冷链物流运输骨干通道功能定位

第二节 壮大国际冷链双向流通规模

推动万州、涪陵、江津、永川、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综合保税区及沙坪坝、巴南等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多温层智能化冷链仓储设施,提升多样化国际冷链产品物流中转服务水平。完善进境粮食、水果、肉类、食用水生动物等进口特殊商品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设施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肉类、水果、水产品、红酒等国际冷链产品进出口贸易。完善首次进口药品口岸设施功能,培育壮大国际医药冷链业务规模,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心。加强通道高效衔接,支持江津、巴南等区县建设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打造国内与国外、东盟与欧洲相互循环的冷链物流中转节点,辐射带动内陆地区食品产业和冷链物流转型升级。支持渝中区、两江新区等建设“一带一路”冷链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扩大高品质冷链产品服务需求。

推动特色冷链产品国际化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推动特色农产品贸易发展,支持万州、黔江、潼南、荣昌、开州、梁平、忠县、云阳等区县发展壮大出口型农产品基地,扩大柑橘、柠檬、柚子、猕猴桃、榨菜、精品蔬菜等优势特色冷链农产品跨境贸易,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鼓励通道运营平台公司与冷链物流企业、贸易企业等协同“出海”,深化与国(境)外贸易促进机构合作,积极布局境外冷链物流设施,开展国际冷链物流业务。加强农产品国际营销,引导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参加新加坡亚洲食品酒店展、香港美食展、上海进口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境内外展会,推广渝货精品及地理标志冷链产品出口,提高产品品牌知名度。 

专栏7 国际冷链物流建设工程

第三节 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引导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协同发展,建立区域冷链物流联盟,强化干线支线有机衔接。鼓励开行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间的冷链专线班车,促进干线运输与区域分拨配送业务高效协同发展。发挥供销系统独特优势,加大对中小城镇和农村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生产基地农批市场ÿ生鲜市场终端消费的全程农产品冷链流通闭环体系,提升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流通能力。发挥邮政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独特优势,构建县乡村三级冷链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解决生鲜农产品“销售难”“物流难”“融资难”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鼓励大型生鲜电商、连锁商超等企业参与城乡一体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加强城乡冷链设施对接、发展“平台企业农业基地”“生鲜电商产地直发”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上行下行一张网”,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促进城乡冷链物流双向均衡发展。 

专栏8 城乡冷链物流双向融合工程

第四节 大力发展冷链多式联运

加快补齐国家物流枢纽、一级和二级冷链物流节点的冷链物流换装转运短板,引导建设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冷链多式联运设施,配套完善充电桩等设施设备,提高多式联运衔接效率。积极培育通道运营主体,强化全程冷链运输组织,发展全程冷链集装箱运输。引导冷链运营主体与上海港、天津港、广州港、大连港等高效衔接,加密开行冷链集装箱公水联运专线、铁海联运班列。大力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开行铁海联运冷链班列、跨境公路冷链班车等,打造精品联运线路,开展品牌化运营,探索应用“一单制”。鼓励开行“沪渝直达快线”冷链班轮。加强冷链卡车航班、专线网络建设,提高多式联运一体化组织能力。统筹推进国家物流枢纽与各级冷链物流节点高效衔接,不断提升冷链物流辐射能力。 


第五章 完善销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

加快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不断推动销地冷链设施改造升级,加快补齐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短板,全面构建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努力提升辐射市内市外服务网络密度和承载能力。 

第一节 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依托一级、二级冷链物流节点,整合优化存量冷链物流设施,创新培育协同高效的运营主体,推动大渡口、沙坪坝、江津、潼南、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地具备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通道运营平台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方式,共同打造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一致的冷链物流企业。创建至少1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实现干线运输、区域分拨、仓储服务、市场分销、城市配送等冷链物流服务资源高效协同发展。强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国家物流枢纽创新融合发展,提升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水平,打造内陆国际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区域性冷链物流集散中枢。

第二节 推动销地集配中心高质量发展

推动中心城区老旧冷链设施标准化改造,淘汰高能耗老旧冷链设施设备,完善封闭低温装卸货台、温控理货区、冷链查验和储存等服务功能,支持建设多温库、立体自动化冷库等智能型高端冷链设施以及跨境电商保税冷库,推广采用技术先进的节能蓄能设备,提升冷链设施安全、环保、节能水平,满足冷链产品多功能需求。鼓励主城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等,依托重要冷链物流节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加快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充分利用供销社、农村电商等平台,推动冷链物流农村节点建设,提升农产品冷链配送水平。推进冷链加工基地与区域集散分销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快速配送处理中心。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冷链设施的应急物流和应急物资保障功能,完善专用的冷链仓储、隔离区和快速中转换装等设施。加快冷链物流相配套的查验、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快速准确的检测设备和试剂。 

第三节 加快建设冷链物流终端设施

引导批发(农贸)市场、商场(超市)、便民农产品交易点等冷链物流设施改造。推广应用移动冷库、智慧冷链自动售卖机、冷链自提柜等,提升末端冷链配送覆盖率。加快完善乡镇农贸市场活禽集中交易和宰杀区冷链基础设施,支持屠宰厂(场)、肉类加工、果蔬配送企业,依托快速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品牌店、直营店和专销店等销售终端网点。加强区域分拨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联动,构建快捷高效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积 极引导具备条件的批发(农贸)市场、商场(超市)、肉品经销商,强化与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业态。推动冷链物流节点新能源冷藏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9 销地冷链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工程


第六章 提升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

聚焦“6+1”重点品类(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乳品、速冻食品及疫苗等医药产品),推动冷链产品产销精准高效衔接,完善产地冷链基础设施,提升专业化冷链物流服务能力。

第一节 健全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围绕万州、黔江、涪陵、长寿、江津、合川、荣昌、开州、云阳、酉阳等区县畜禽养殖主产区,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就地屠宰,鼓励建设标准化预冷和低温分割加工车间、配套冷库等设施,健全预冷排酸、低温分割、保鲜包装、冷链储运链条,建立温度监控和监管追溯系统,构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冰鲜上市”肉类供应链体系。支持建设肉类冷链集配中心,开展禽肉全链条冷链物流试点,鼓励冷鲜肉生产、流通企业对接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社区生鲜店、生鲜电商等流通渠道,拓展直营零售网点,健全冷鲜肉生产、流通和配送体系,促进畜禽主产区和主销区有效衔接。 

专栏10 17个肉类全链条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第二节 健全果蔬冷链物流体系

围绕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潼南、开州、忠县、云阳、奉节等区县特色水果、瓜菜菌类农产品种植区,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建设田头间节能型气调贮藏库、机械冷库、通风贮藏库以及专用预冷设施,鼓励开展商品化包装与冷链包装一体化,推广应季储存和反季销售。以柑橘、柠檬、菌菇、花椒、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果蔬为试点,布局建设16个区域性水果冷链物流示范基地、21个区域性蔬菜冷链物流示范基地,推广产地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推动构建产地到主销区全流程果蔬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发展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租赁等社会化服务,引导发展共享式“田间小站”等移动冷库,合理布局插电装置、田间停车、换装场地等,提高产地源头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补齐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

专栏11 37个区域性果蔬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第三节 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依托三亚湾等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配套建设速冻、冷藏、低温暂养等设施,发展水产品冰鲜储藏和冷链加工,推动建设一批水产品冷链集配中心。鼓励水产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合作,健全水产品超低温储藏、运输、包装和加工体系。鼓励活鱼纯氧高密度冷链等鲜活水产品冷链配送技术创新应用,满足群众持续扩大的高品质水产品消费需求。

第四节 健全乳品冷链物流体系 

围绕黔江、渝北、巴南、长寿、合川、綦江、荣昌、垫江、云阳、奉节、巫溪等区县奶牛主产区,推动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升级,支持牧场、合作社、养殖小区等配置生乳冷却设备设施,支持配备生乳专用恒温运输槽车,提高生乳冷却、储存、运输一体化运作效率和温度质量管控水平。发挥龙头乳品企业以及电商、连锁超市等流通渠道作用,完善从生产厂商至消费者的低温液态奶全程冷链物流系统。 

第五节 健全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推动冷链物流与速冻食品产业联动发展。提升冷链物流对速冻食品消费保障能力,适应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和满足城乡居民对速冻食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加强冷链物流服务保障,提升末端配送服务品质,支撑速冻食品流通渠道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对照连锁餐饮、团餐等标准化、流程化经营要求,依托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中央厨房等设施,加快发展速冻类标准食材、食材半成品供应链,不断提高速冻食品品控能力。

第六节 健全医药品冷链物流体系

围绕涪陵、南岸、巴南、长寿、秀山、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地医药化工园区,依托疫苗、生物医药制品等冷链产品,健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一体化医药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大型医药冷链流通企业在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医药冷链物流集配中心,高标准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规范冷藏车辆验证,施行低温药品运输、储存和配送管理,推行“互联网药品流通”模式创新,推动医药仓储、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等一体化发展。支持疾控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室)等医疗网点,完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提高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

专栏12 医药冷链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工程


第七章 推进冷链物流全流程创新

以科技创新和数字转型为引领,全面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广先进冷链技术设备设施应用,有效促进冷链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

完善冷链物流公共信息系统。依托中国(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善重庆城乡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引导冷库、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商贸连锁企业、重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基地、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等上云上线,强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全过程监控,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全国各地冷链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有效衔接。 

鼓励建设第三方冷链信息平台。引导重点企业搭建第三方市场化冷链服务平台,提供冷链货源、车辆、包装、运输等信息服务,提高冷链物流运行效率。大力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平台对接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冷链物流资源互通共享。鼓励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冷链物流运输企业等使用第三方冷链信息平台,节约信息建设资金投入。鼓励企业使用公共信息平台或自建的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开放接口、共享共用。 

第二节 提高冷链设施智能化水平 

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广泛应用,鼓励综合保税区、国家物流枢纽、冷链物流节点等实施冷链设施信息化改造,推广自动立体货架、智能分拣、物流机器人、温度监控等智能设备应用,打造自动化无人冷链仓。以医药品、高端生鲜等特色高附加值冷链产品为试点,推广应用无人机、无人车冷链物流配送服务。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加工企业等对冷库、中央厨房、低温车间等建筑物围栏护结构、制冷系统等实施节能改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等模式创新。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功能,整合冷链产品资源,探索推广应用冷藏船。加强移动式新型分级预冷装置、多温区陈列销售设备、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节能环保多温层冷链运输工具等冷链设备的研发制造,支持农产品产地、城区建设移动冷库等基础设施。支持企业运用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导航定位等物联网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现有车辆进行智能化创新设计和升级改造,推动冷链运输智能化发展。

第三节 推进冷链物流模式创新

大力发展生鲜温控供应链,推广“连锁直销冷链配送”“产地采购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网络化冷库生鲜加工配送”等新型冷链物流经营模式。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参与客户供应链管理,开展定制化冷链服务。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冷链物流领域的战略合作,组建多种形式的冷链物流联盟,实现联盟内企业流程再造,共建冷链物流供应链体系。支持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产地到销地直供模式发展。推进大型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开放冷链物流体系,提供社会化、网络化的冷链物流服务。积极推广“分时段配送”“无接触配送”“夜间配送”,发展与新消费方式融合的冷链配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生鲜农产品经营主体加强与配送、快递等企业合作,提供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精准高效共同配送服务。鼓励快递物流企业与农村生鲜电商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涉农电商平台,发展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 

专栏13 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工程

第四节 加强冷链物流运输服务能力

引导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一级二级冷链物流节点、重点冷链物流企业等运营主体强化冷链中长距离运输的统筹协调能力,鼓励开展规模化冷链物流干线运输。加强与上海港、天津港、广州港、广西北部湾港等口岸衔接,大力发展公路冷链班车、铁路冷链专列、“沪渝直达快线”冷链班轮等干线运输模式。开通连接优势产区的冷链航空货运通道,提高航空干线运输比例。推动建立跨运输方式的冷藏集装箱循环共享共用系统,提高冷链物流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推广应用单元化包装,推动冷链运输全程“不倒拖”“不倒箱”。推广使用新能源新型冷藏车、多温层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冷藏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冷链物流运输设施设备,引导适冷食品药品干支线运输、城市配送使用冷藏车辆。优化重要冷链物流节点运输组织模式,鼓励开行冷链专线班车,推动重点冷链物流节点“串珠成链”,提升冷链运输效率。完善城市配送冷藏车辆通行管理制度,确保冷链配送车辆便利通行。统一城市配送冷藏车辆标识,对统一外观标识的城市配送冷藏车辆,充分保障并优先发放城市配送“绿色通行证”。

第五节 培育冷链装备制造业集群 

依托汽车制造、冷机和保温厢体制造等企业,推动九龙坡、永川、璧山、两江新区等地发展冷链装备制造业集群,鼓励研发、制造冷藏运输车、保鲜车、保温车等运输设备,冷库制冷设备,冷水预冷、冷风预冷、真空预冷或混合预冷等预冷设备,全自动屠宰预冷一体化设备,标准化冷藏集装箱、标准化周转箱、标准化托盘、可循环使用的标准化温控包装盒等冷链载具,提高冷链物流装备生产与保障能力。推动产业链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招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冷链无人配送应用场景,延展完善智慧冷链物流产业链条。支持冷链装备制造企业面向市场提供冷链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开展整体解决方案、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等市场营销新模式。 

第八章 强化冷链物流全方位支撑
第一节 培育冷链物流骨干企业 

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仓运配、集采分销和供应链金融一体化服务,培育形成一批温控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和冷链服务骨干企业。依托一级、二级冷链物流节点,支持企业构建干支仓配一体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提升运行效率。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冷链物流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结算中心等落户重庆,提升冷链资源配置能力。培育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引导冷链食品、药品生产企业剥离自有冷链配送服务功能和业务,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等,加强冷链食品、药品产业链资源共享,优化冷链供应链,打造一批知名冷链物流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产地移动冷库服务主体,探索设施巡回租赁、“移动冷库集配中心”等经营模式,提升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 

专栏14 骨干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

第二节 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

深化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稳步推动重庆与新加坡冷链物流标准衔接。引导冷链物流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参与制定肉类、果蔬、粮油、红酒、海鲜、药品疫苗等商品的预冷、存储、运输、包装、销售各冷链环节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冷链产品市内存储销售、市外分拨流程。制定出台重庆冷链商品目录,推广应用冷链物流标准规范,促进冷链供应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建立标准推广和培训机制,加大标准宣传和实施力度,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化专项培训,建立完善冷链物流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推广与标准托盘相匹配的包装基础模数及系列规格尺寸,促进包装箱、周转箱、集装箱等上下游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动标准装载单元器具的循环共用。 

第三节 完善冷链物流统计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作用,加强行业数据收集、分析、发布等基础工作。依托各级冷链物流节点,加强行业日常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研究发布冷链物流行情指数,及时通报重点产品运营状况,科学判断行业状况、预测发展态势,为政府制定行业政策和指导企业经营提供依据。

第四节 强化冷链物流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冷链物流行业专家库,凝聚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协会、企业等人才资源,组建基础型、复合型、创新型、产业型专家团队,打造全市冷链物流业高级智库,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加大冷链物流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吸引市场急需的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依托“一带一路”及出境出海大通道等,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分级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培养高层次冷链物流人才。推动冷链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制化培训,建设冷链物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第九章 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

健全政府监管机制,强化跨部门协作,创新监管手段,提升冷链监管效能,构建全流程监测监管体系。 

第一节 健全冷链物流监管机制

推动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冷链物流监管机制,发挥政府监管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监管职责,强化跨部门沟通协调,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监管制度执行到位。推动冷链产品检验检测检疫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及跨区域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分品类建立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飞行检查、重点检查、专家审查等制度,依法规范冷链物流各类市场主体经营活动。

第二节 创新行业监管手段

实行冷链物流功能节点管理。按照功能用途和规模能力,对冷链物流节点实行挂牌管理,成熟一个挂牌一个。一级节点由市政府批准挂牌,二级、三级节点由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批准挂牌。建立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确保各节点设施装备、信息系统、环保卫生等符合标准、运行正常,对不符合标准的予以摘牌处理。建立健全冷链物流溯源体系。推动全市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渝溯源”进口冷链监管平台互通共享,以重点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冷库、大型连锁超市等为切入点,扩大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全市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实现全程“可追溯”。开放全程冷链数据,全面推广“扫码知冷”工程。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自建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建设冷链物流设施设备远程监控系统,对冷藏保温库、冷藏保温车辆、冷藏集装箱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及时处置温度异常等情况,确保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温度控制“不断链”。 

专栏15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以冷链食品追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现有监管方式。发挥大数据在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建设运行中的作用,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构建全市冷链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风险为导向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大力扶持“无断链”白名单企业,完善冷链物流责任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冷链物流企业失信行为纳入信用监管,依法依规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强化冷链物流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冷链物流领域违规违法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强化警示作用。鼓励冷链市场、大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通过场内设立的公示栏、电子显示屏或者平台网页的显著位置,主动向社会公示投诉数量等信息。健全“12315”投诉举报处理工作规则、“消费投诉公示”工作规则,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并建立举报人奖励机制,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冷链物流监督,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第三节 强化检验检测检疫

完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重庆港口岸(寸滩港区、果园港区)、重庆铁路口岸、重庆万州机场航空口岸等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建立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执行高风险岗位人员核酸检测等规定,切实做到闭环管理。针对可能经口岸引发的输入性疫情,排查入境、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健全进口冻品集中监管制度,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进口冷链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加强检验检疫结果、货物来源去向等关键数据共享,做到批批检测、件件消杀,全程可追溯、全链条监管,堵住疫情防控漏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善覆盖果蔬、肉类、水产品、乳品、冷冻食品等农产品冷链检验检测检疫体系。围绕主要农产品产销区、集散地、口岸等,优化检验检测检疫站点布局,提高装备配备水平,增强冷链检验检测检疫能力。围绕农产品进出口,鼓励企业提前申报,依托中国(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检疫处理、检测结果无纸化传递。 


第十章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低碳绿色发展理念,科学研判冷链物流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从决策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本规划为宏观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十四五”时期重庆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布局建设、运营等内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项目业主单位要开展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重点包括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明确评价区域资源利用水平和生态功能、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梳理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等因素;开展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识别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资源、生态、环境影响,初步判断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确定评价重点,明确环境目标等;开展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安全为核心,综合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论证目标、规模等内容的环境合理性和评价设定的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研判项目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的程度、范围、方式等,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及措施。 

第二节 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坚决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冷链物流建设全流程、全领域。坚持从源头管控,严格执行新建冷库国家节能标准,加强冷链物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强化低温加工、冷冻冷藏、仓储运输、冷藏销售等环节绿色冷链装备研究应用,鼓励使用绿色低碳高效制冷剂和保温耗材,提高制冷设备规范安装操作和检修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制冷剂泄漏,推动制冷剂、保温耗材等回收和无害化处理。鼓励使用绿色、安全、节能、环保的冷藏车辆及配套装备设施。鼓励企业研发应用符合冷链物流特点的蓄冷周转箱、保温包装、保温罩等。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冷链物流运行管理和治理方式变革,提升行业绿色智慧发展水平。坚守安全底线,压实各方责任,强化行业监管,加强冷链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冷链产品安全保障水平。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协调

依托全市口岸物流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评估督导,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等问题,保障规划有序实施。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照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发展实际,统筹制定本区域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要按程序报批,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第二节 强化要素支撑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相关冷链物流发展政策资金,研究出台市级冷链物流发展政策措施,统筹利用口岸物流、农业、商务、工业和信息化等市级重点专项,支持冷链装备研发生产、冷链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和冷链体系建设。鼓励各区县(开发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等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鼓励产业发展基金以及股权投资、创业投资、信用担保等机构面向冷链物流企业开展业务。在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强化冷链物流节点用地保障,由行业主管部门编制冷链物流节点专项规划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冷链物流项目且土地规划用途为物流仓储用地的,参照工业项目用地价格实行招拍挂出让,农村三级节点用地按照农用地流转要求审批并严格用于农产品临时仓储。推进社区冷链快递服务点建设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规划。降低用能成本,各节点生产性水电气用能与工业用能同价。 

第三节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运行监测、标准实施与宣传推广、职业培训、行业自律、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强内部管理,共同打造和维护诚信合规的市场环境,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支持行业协会统筹冷链物流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市场主体需求,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高行业发展服务质量。加强行业协会自律建设,倡导诚信规范经营,树立良好行业风气。

第四节 强化宣传引导

依托重庆城乡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开放冷链数据,全面推广“扫码知冷”。面向市民、企业开展重庆“冷链进校园进社区”“冷链沙龙”等活动。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发表专栏科普文章、投放公益广告,持续加强对食品冷链物流重要性的宣传。以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方式,委托行业组织或第三方机构每年举办12 次冷链物流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强化公民消费意识引导,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冷链关联的认知度,从需求端倒逼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附件下载:

2022〕80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_2.pdf

一图读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重庆口岸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