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
重庆市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解读
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口岸是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节。“十三五”期间,全市口岸物流行业围绕“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目标,走出了“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路子。202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2.9万亿元,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2.1亿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1%。社会物流成本稳步下降,“十三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2个百分点至14.5%,2020年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果园港口岸扩大开放从批复到建成,成为长江上游唯一获批正式开放的水运口岸;重庆万州机场对外开放正式进入国家审理程序。
为加快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推动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由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牵头,编制完成了《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和重庆市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分别简称《物流规划》和《口岸规划》)。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遵循战略引领、开放带动、区域协调、融合发展、供需互促、集约高效、协同创新、智慧平安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深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建设现代口岸物流体系,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要着力实现的目标
《物流规划》总体目标。到2025年,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6亿吨,铁路货运量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1—2个百分点。
《物流规划》具体目标。一是物流网络体系更加完善。“4+2”物流通道更加通畅,联接国内三大经济区和成渝地区的骨干网络基本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完善。二是物流组织能力大幅提升。打造2—3家国家物流枢纽运营标杆企业,5A级物流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运输结构不断优化,货物集装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物流聚散能力持续增强,市外货物量占港口、机场货物吞吐量比重显著提高。三是特色物流发展成效显著。应急干线物流、城乡配送、网点快递组织保障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智慧运营组织水平明显提高。四是治理体系与调控机制更趋完善。物流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物流信用体系逐步完善,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不断健全。
《口岸规划》总体目标。到2025年,重庆口岸开放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口岸布局科学合理、口岸设施完善集约、口岸通行安全便利、口岸治理规范高效,基本建成“口岸体系全、功能配套齐、通关效率高、服务环境优、集聚辐射强”的内陆口岸高地,形成服务内陆、联结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枢纽口岸。
《口岸规划》具体目标。一是口岸体系全。开放口岸体系更为完备,口岸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2个正式开放口岸。二是功能配套齐。指定监管场地布局更加优化,口岸功能发挥更加完善,到2025力争更多开放口岸具备进境肉类、粮食、水果等口岸功能。三是通关效率高。口岸通关流程进一步优化,口岸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通关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旅客出入境体验进一步改善。四是服务环境优。口岸物流协同更加高效,口岸收费结构更加合理,企业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全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五是集聚辐射强。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加速集聚,口岸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持续发挥,重庆口岸高地的辐射力、凝聚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三、《规划》主要内容。
物流《规划》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完善空间布局、提升物流设施服务能级、畅通出海出境六大通道、建设物流运营组织平台、促进经贸效益量质提升、带动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7个方面内容。
第一,完善空间布局。主要是结合全市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筑“一核一环一带两片区、六通道五枢纽多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空间结构,奠定融入全国、全球物流体系的物流设施网络基础。
第二,提升物流设施服务能级。主要是以国家物流枢纽为引领、市级物流园区为支撑、城乡配送中心为补充,通过重构全市物流枢纽网络体系,提高国家物流枢纽干线通道物流组织规模,提升区域分拨集散功能,强化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之间的网络衔接与功能协同。
第三,畅通出海出境六大通道。主要是通过统筹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和区域协同联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物流通道、沿江综合立体物流通道、国际航空网络通道4条国际物流通道,以及面向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消费需求,着力构筑对接京津冀城市群陆空物流通道、粤港澳大湾区陆空物流通道2条国内陆空物流通道。
第四,建设物流运营组织平台。主要是通过打造平台化的通道运营系统,推进全市口岸物流资源集约化整合,实现国际物流要素组织能力、现代化国际供应链智慧化水平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主要通过推动建设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新标准等措施,建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推动建设中欧班列海外仓、集散分拨中心,强化中欧班列跨区域,尤其是成渝合作共建,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实施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推动引进专业航空物流企业,培育壮大全货机航空运输市场等,建设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第五,促进经贸效益量质提升。主要是依托物流枢纽和开放平台资源,促进通道沿线贸易协同发展、提升国际物流分拨能级,重点打造有效衔接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的贸易产业合作通道,以及建设陆港型物流枢纽分拨运营基地等5大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运营基地。
第六,带动现代产业集聚发展。主要是紧密衔接我市主导产业,通过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促进物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农业等产业融合,带动先进制造业集聚,支撑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集群。
第七,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主要是依托我市口岸物流管理体制机制优势,统筹用好重庆市支持口岸物流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成本、效率、质量为导向,健全市场机制,壮大物流市场主体,加大物流市场培育力度。同时不断深化流通领域市场化改革,完善流通规则和标准体系,引导现代流通体系更加规范有序发展,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口岸《规划》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拓展完善开放口岸体系、提升旅客出入境体验、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加强口岸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增强口岸经济发展活力、强化区域口岸协调联动等6个部分内容。
第一,拓展完善开放口岸体系。主要是针对全市不同区县差异化对外开放需求,在全市合理布局开放口岸和开放节点,打造“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的开放口岸体系,推动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口岸开放协同发展。
第二,提升旅客出入境体验。主要是在全球新冠疫情稳定后,通过推动国际客运航线航班量质提升、推进出入境旅客通关模式改革、持续提升旅客通关保障能力、提升国际通程航班开行品质、用好外籍人士过境免签政策等5项措施,进一步增强出入境旅客通关体验。
第三,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主要是通过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通道集疏运能力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效能、加强口岸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建设全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示范高地。
第四,加强口岸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电子口岸支撑作用,深化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协同打造重庆智慧口岸2.0版,大幅提升口岸作业能力和保障水平。
第五,增强口岸经济发展活力。主要是通过培育壮大口岸经济发展平台、大力发展口岸特色产业、促进口岸经济新业态发展、加快口岸经济主体培育、提升金融服务口岸经济能力等5项举措,积极推动重庆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六,强化区域口岸协调联动。主要是通过加强川渝地区口岸联动发展、加强与沿海沿边重点口岸合作、提高口岸和通道协同发展水平,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 主办: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000000110
ICP备案:渝ICP备20002885号 国际联网备案: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9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