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对外开放平台“百花齐放” 重庆联通世界 世界聚焦重庆

日期: 2023-10-25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金名片”

7月16日,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新加坡·重庆周”正式启动。

重庆与新加坡,一个依山而建,一个临海而居,如今,两地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同行,亲密无间。

渝新两地能有如此缘分,得益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

2015年11月6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落户重庆,主要聚焦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重点领域,陆海新通道就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物流领域实现的成果。

时间回到2016年,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刚落户重庆不久,重庆与新加坡方面都在思考,在物流交通合作领域,如何摆脱简单的“项目投资”思维,把合作效果拓展到更多领域。

随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PSA)三方聚集在重庆,讨论了构建陆海新通道的方案。

2017年2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中新双方提议,建设一条“北部湾—新加坡—重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的陆海贸易路线。

2018年11月12日,中新两国正式签署《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该通道正式定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简称“陆海新通道”。

因此,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一直积极推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比如《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合作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推动通道基本建成连接中国西部和东盟之间高效便捷、开放畅通、安全稳定、具有竞争力的贸易物流、产业合作与科技人文交流的陆海新通道,初步形成跨国跨区域合作新机制。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其他重点领域的合作,也卓有成效。

信息领域,双方启用了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这也是我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的“点对点”国际数据专用通道;万国数据重庆数据中心建成投用,具备1684个机柜、2.3万台服务器的支撑能力。

金融领域,新加坡来渝设立的法人金融机构增长到14家;中新金融峰会已连续五年在重庆举行。

航空领域,“重庆—新加坡”航线客改货航班保持每周2班运行、客运航线保持每周1班宽体机运营。中新航空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万科冷链物流项目快件集散中心(一期)建成投用,普洛斯智慧物流枢纽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建设。

不仅如此,如今的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还拓展了农业、文旅、环保等领域的合作,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正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一张“金名片”。

截至目前,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72个,金额2.6亿美元,金融服务项目27个,金额59.3亿美元,新加坡也成为重庆利用外资最大来源国。


重庆自贸试验区:开放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9月19日,一艘货船刚刚驶离果园港,企业们就开始在海关大厅办理退税手续。

以前,企业必须把货物运到出境港口并办理了结关手续后才能退税。而现在,在果园港,企业的货物只要出港就视同出口,即可办理退税。

这项政策,名为“启运港退税”,它能提升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缩短资金占用周期,为外贸出口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累计办理启运港退税超3700万元,平均退税到账时间缩短20个工作日。

重庆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启运港退税实施后,不仅为重庆外贸企业带来便利,还带动周边城市的货源往重庆港聚集,提高重庆开放的辐射带动力。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集团、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德阳瑞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来到重庆。

优化营商环境是重庆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6年多来,重庆自贸试验区探索创新出包括启运港退税在内的一系列举措。

比如,通过实施“集中审核作业模式”,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间较法定时长缩减86.26%。在通关时间上,推动海关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通关无纸化率达到99.9%。

“重庆自贸试验区的定位,就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当好重庆对外开放政策的‘试验田’。”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想要实现目标,重庆自贸试验区就要敢于“先行先试”,既要完成国家部署的改革任务,也要坚持差异化探索。

挂牌6年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118项,其中89项在全市复制推广,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

涉外商事“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便是一个向全国推广的案例。

以往,涉外商事纠纷的诉讼、仲裁、调解3种主要解决方式并没有“互通”,而在涉外商事“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下,当事人只需要通过重庆涉外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就能同时了解3种方式,且找到相应机构,省去了大量时间、精力、资金。

通过该机制,重庆累计成功调解涉外商事案件184件,实现全国首例涉外商事诉仲对接。

这一创新举措还入选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正是这些创新举措,让重庆自贸试验区成为重庆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地。

2022年,自贸试验区以全市1.46%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超1/10的新设企业、近1/2的实际使用外资、近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同批设立的自贸试验区中,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排名第四、占比排名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占比均排名第二。


各大展会平台:重庆触摸世界的“窗口”

9月15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摩博会)在重庆国博中心举行,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70个品牌、1000余款车型集中亮相,展现了摩托车及电动车最前沿的技术。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摩托车专业展会,中国摩博会不仅是最大的摩托车展会之一,更成为全球摩托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这样一场展会,能给重庆带来什么?

答案是:让世界聚焦重庆的机会。

会展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加强举办地与外界的经贸、文化交流,提升区域知名度。所以,会展也被誉为“触摸世界的窗口”。

深谙此理的重庆,近年来在展会上持续发力,让世界透过“窗口”聚焦重庆,也让重庆通过“窗口”了解世界。

2018年,举办了20届的渝洽会宣布更名为西洽会,一字之变,让其升级为服务西部、服务全国、服务全球的国家级展会,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也成为了西洽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比如,首届西洽会就设置了“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第二届西洽会又促成“一带一路”侨商组织年会永久落户重庆。再如,活动设置方面,西洽会召开了包括“一带一路”跨境投资与贸易对接会、“RCEP与西部开放”国际合作论坛等活动,直接推动西部省区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走深走实。

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在重庆举行,从此永久落户重庆。智博会聚焦大数据智能化领域,一直以“国际科技合作盛会、国际产业合作盛会、国际经贸合作盛会”为办会目标,不断深化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仅2023年智博会,就有32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509家国内外企业参展。其中包括新加坡、匈牙利、阿根廷、以色列等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此外,重庆还打造了一批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展会,比如国际汽车展览会、重庆国际半导体展会、中国(重庆)国际塑料工业展等。通过这些展会,重庆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多层次对接,合作更加深入。

截至目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中,有8个国家在渝设立领事馆,重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结为国际友城、友好交流城市分别达31个和77个。2022年,重庆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进出口额2214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近30%;实际使用外资16.32亿美元,占比近9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公众号

重庆口岸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