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 | 关于我市口岸和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这些问题你应该知晓
2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已编制完成的《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物流《规划》)和《重庆市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口岸《规划》),并介绍了有关情况。
问题1:市发展改革委在规划衔接方面如何进行指导、把关,使之与相关产业匹配,相互支持?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范立新:
市发展改革委通过实施专项规划全流程管理,切实做好市口岸物流“十四五”规划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推动其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撑。
一是建章立制规范专项规划编制。建立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管理制度,明确包括市口岸物流“十四五”规划在内的52项市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编制任务,规范前期工作、起草编制、征求意见、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确保专项规划细化落实国家和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要求。与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建立工作联络协商机制,实时掌握规划编制进展,加强服务协调和督促督办。
二是加强专项规划与规划《纲要》衔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发展改革委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充分做好市口岸物流“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衔接,确保规划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点规划项目等符合规划《纲要》要求,形成全市“一盘棋”。
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推动规划落地实施。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梳理市“十四五”规划《纲要》532项重大项目清单,进一步深化项目内容,明确工作要求,落实牵头单位,西部陆海新通道、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等7个重大物流“项目包”已经纳入。各牵头单位还将逐一制定市“十四五”规划《纲要》重大项目的五年工作计划,细化征地拆迁、开工、竣工等关键节点的工作安排。
四是切实加强向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自2019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相继获批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全国唯一兼有水陆空三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获批全国国家物流枢纽标杆运营企业。2021年,市发展改革委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5亿元支持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集疏运分拨道路系统、万州和涪陵进港铁路线等口岸物流项目建设,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问题2: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市交通局有哪些举措呢?
市交通局巡视员朱文:
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市交通局将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铁网,提速推进成渝中线、郑万、渝湘、渝昆、渝万、成达万等6条高铁,加快启动建设渝西、渝宜等2条高铁,预计到“十四五”末,高铁营业里程达到1370公里。提速普速铁路建设,今年建成铁路枢纽东环线正线、新田港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龙头港集疏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增强物流集散能力。到“十四五”末,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100公里。完善铁路枢纽布局,提速重庆东站等枢纽建设,高质量推动站城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枢纽港功能新名片,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二是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公路网。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新开工垫江至丰都至武隆等高速公路1000公里,建成梁平至开江、巫溪至镇坪等高速公路12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32个。加快实施普通公路加密成网、提质升级,普通干线公路改造4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到85%,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8%。
三是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快建设“一干两支六线”航道网络和“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港口体系,改善三级及以上千吨级航道500公里、达到1200公里,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达到2.4亿吨,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四是加快构建世界级机场群。推动形成“市内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完成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开工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十四五”末,全市民航运输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年,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实现干线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联动发展。
五是加快构建惠及城乡的邮政网络。基本建成普惠城乡、联通区域、辐射国际、高效衔接的邮政快递基础设施,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全面巩固邮政“村村直通邮”,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基本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间邮政快递24小时送达。
问题3:请问市商务委在支持通道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商务委党组成员龚志勇:
市商务委立足重庆“两点”定位,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大文章,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全方位开放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具体来看,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推动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将通道建设纳入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统筹推动,并作为《重庆市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要内容,明确其建设方向、路径、目标和重点;将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成渝地区开放协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两省市共同推进的《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方案》。协同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加强通道建设考核督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二是推动贸易转型升级,促进融合发展。强化制度创新,以出海出境大通道为依托,加强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AI(《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研究,深化推动制度创新,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数字贸易规则、离岸贸易政策支持体系等新兴领域规则,在国际经贸规则创新中发挥作用。持续提升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能级,联合市经济信息委、重庆海关、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印发《重庆市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工作方案》,加快推动“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吸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企业利用通道开展集散分拨业务,推动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科技服务领域、商业服务领域、教育服务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健康医疗服务领域、电力服务领域和电信服务领域等多领域创新发展。
三是加强自贸区创新引领,提升通道能级。持续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构建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制度体系。推动实施更为便利的货物进出境管理措施,优化货物通关监管模式。强化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化试点与多式联运规则、贸易金融创新等有效对接,扩大铁海联运“一单制”试单范围,实现国际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优化各区内产业布局,实现片区差异化发展。引进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制造、检测、应用中心,加快构建“芯屏器核网”,探索医疗、教育、文旅等服务业开放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已有政策共享,积极开展联动试验、对比试验、互补试验,探索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两地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问题4:请问在支持重庆市口岸发展方面,重庆海关有出台相关措施吗?
特别是在支持果园港口岸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重庆海关副关长刘浩宇:
一直以来,重庆海关高度重视重庆市口岸发展,立足海关职能定位,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重庆口岸完善政策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实现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提升重庆航空口岸国际枢纽功能以及建设以重庆等城市为核心的长江流域航运中心两项重点工程。重庆海关结合重庆口岸发展实际,专门制定了促进重庆国际航空枢纽口岸和长江航运中心建设的支持措施。
航空方面,支持开展“航空+陆运”物流模式,推动空公转关便利化,共享成都等周边城市航线资源。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关于鲜活易腐等货物6小时通关要求,持续做好江北国际机场口岸旅检、快件、货物 7×24小时通关服务保障。进一步完善旅客行李“先期机检”和“智能审图”,推进“海关+安检、一次过检”改革,实现旅客无感、快速通关。创新保税航材监管模式,吸引飞机维修企业落户重庆,促进重庆临空产业发展。推动江北国际机场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支持其创建国际卫生机场。
航运方面,优化上海-重庆水水联运“离港确认”模式,支持“沪渝直达快线”提高装载率。支持“重庆港-宜宾港”“重庆港-泸州港”水运换装业务发展,建立长江上游水运口岸通关合作机制。着力推动智慧监管,在果园港推广应用预约查验APP、空箱检测设备、非侵入式查验设施、智能审图系统等;支持果园港铁路到发站建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促进铁水公多式联运发展,助力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无缝衔接,积极支持重庆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
第二个问题,果园港是西部地区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联结点,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重庆海关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果园港建设。去年至今,重庆海关积极配合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业务搬迁压力测试,优化果园港进出口水运、铁路运输集装箱业务流程,保障果园港进出口集装箱业务有序搬迁、有效监管。同时,立足海关职能从两个方面着力推进果园港建设:
一方面是助力完善果园港口岸功能。首先,支持指导鱼嘴铁路场站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实现中欧班列(成渝)和南向铁海联运班列在果园港到发,助推西向、南向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之间无缝衔接。其次,夯实海关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果园港建成西部地区最先进的水运港口海关集中监管查验场所,有效满足普通货物、冷链货物查验与检验、检疫处理需求。第三,完善果园港口岸功能,指导建成进境肉类、水果、粮食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助力果园港打造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内河水运口岸。
另一方面是支持果园港智慧口岸建设。首先,量身定制“分类监管、集中查验”监管模式,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要求和果园港多场站、多功能、多通道、“水铁公”多式联运的实际需要,实施“分类监管、集中查验”,减少港区内集装箱二次吊装,提高查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助推果园港多式联运业务高水平发展。其次,搭建智慧查验系统,通过“线上预约查验”实现多方信息交互、查验信息推送;依托安全智能锁,搭建途中监管系统,实现对监管车辆运行轨迹的实时监控。第三,推动跨部门数据对接,将海关作业指令嵌入港口作业系统,实现进口货物边卸货、边理货、边提离,大幅提高果园港货物吞吐运转效能。
问题5:口岸物流规划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拓展完善开放口岸体系”。
能否具体介绍一下重庆口岸在全市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副主任胡红兵: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门户,在发展国内外贸易、促进国际友好往来、沟通地区间物资交流、方便人们旅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我市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口岸吞吐量取得新突破:重庆港口岸外贸集装箱量达47.8万标箱,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国际货邮吞吐量达22万吨,均居内陆地区第一位;铁路口岸外贸集装箱量达23.2万标箱。江北机场口岸累计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06条。以口岸为载体,带动全市国际物流量达760万吨、同比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000.6亿元、同比增长22.8%,延续了2018年以来的两位数增长态势。具体来讲,在推动对外开放方面,重庆口岸主要发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多类型开放平台。目前我市拥有江北机场口岸、重庆港口岸两个正式开放口岸,铁路口岸、万州机场口岸两个临时开放口岸,以及万州港、涪陵港、巴南公路物流基地等参照口岸模式运行的港站,形成了覆盖水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的开放口岸体系。依托口岸布局,我市建成了西永、两路果园港等6个综保区,铁路、南彭公路等3个B保,以及万州A保,为中西部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对外交往,提供了多类型、宽领域的开放平台,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引擎。2021年,西永、两路果园港、涪陵、江津四个综合保税区实际利用外资达22亿美元、占全市的20.6%,外贸进出口总值5492.7亿元,占全市的68.7%(万州和永川因未封关,暂无统计)。
二是发挥功能引领作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江北机场口岸和果园港口岸分别获批设立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铁路口岸获批设立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近日,我市又获海关总署批复,成为首个可开展中欧班列进口运邮的城市。目前,我市已具备进口汽车整车、肉类、水果、运邮等10类口岸功能,为企业开展特殊商品进口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功能支撑。2021年,全市通过整车口岸进口整车7564辆,同比增长49.75%。
三是发挥通关保障作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通过重庆口岸,企业可选择就近开展进出口业务,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特别是近年来,我市通过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推动口岸信息互联互通等举措,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企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21年,重庆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70%以上,单个集装箱进出口环节常规收费压减至400美元以内。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紧扣重庆开放发展实际,聚焦企业关切,持续推动口岸开放发展、拓展丰富口岸功能、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的口岸开放体系,加快建设内陆口岸高地,助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问题6:“十四五”期间,将如何进一步推动各物流通道快速发展?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
“十四五”期间,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将继续以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引领,以集约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打通制约通道发展的基础设施“断点”“堵点”,畅通通道和枢纽“大循环”“微循环”,建设多式联运中心,深化物流降本增效,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高效运行体系,全面推动开放通道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开放通道量质双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走深走实。推动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13+1”省区市全覆盖,提升与RCEP成员国互联互通水平。推动通道发展指数、公共信息平台、区块链数字提单等措施实施,优化运输组织。中欧班列扩容提质。提升重点产业运输保障能力,挖掘回程高附加值货源市场,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成渝两地近中远期“三步走”工作。长江水运挖潜增效。实施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提升航运服务品质。推进川渝合作,强化周边省市集货,推动内陆市场开发。国际航空货运能力提升。提高运输机场保障能力,推动航空运输规模稳步增长。巩固盈利性航线,拓展战略性航线,持续完善航线网络。
二是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完善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推动万州新田港和涪陵龙头港进港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铁路进港口、物流园区,畅通多式联运“中间一公里”。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开展铁水、公铁、铁海联运和国际铁路联运,常态化开行成渝国际卡车航班、沪渝直达快线、渝甬铁海联运班列,推进通道互联互通。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统一经营主体和多式联运经营人,推进多式联运技术应用和组织创新,提高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联运组织和物流服务一体化水平。建设多式联运枢纽体系。按照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依托铁路干支线、高速公路、长江水道、城市干线等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枢纽联运能力,推进现代物流枢纽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执法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等全链条拓展。推进“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建设,加强与通道沿线,特别是广西、新疆等出海出境关键地区的合作。推动多式联运服务规则衔接。创新国际陆路贸易新规则,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加快发展,持续开展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凭证功能、铁海联运“一单制”等试点探索,扩大市场应用。发展物流新业态。布局高铁货运,开行成渝高铁货运测试班列,广泛遴选适宜运输货品,探索构建高铁货运场站建设、线路运营、货物装载等全流程标准。建设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冷链溯源体系,保障居民高品质消费和健康需求。